返回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9章 229收税是头等大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元璋给发了宝钞作为赏赐,但是秋粮的收缴不能超过明年的二月。

    特别是京县,你必须得早早完成才行。

    因为按照规定是不能超过十一月的,若是有稽违堪合者,皆坐死。

    那些时间,都是给距离南京远的省府留的时间。

    王布犁带着布告出城前去宣布,这也是典史的分内之事。

    干不好就要受到牵连。

    “皆坐死”这个刑法非常严重,所有与之有关系的亲朋都要受到牵连而死。

    其实只要战争过去,对于普通百姓都是极好的。

    因为老朱规定,百姓逃到他方,只要你在当地开荒耕垦成熟,那这块地就是你的,到官府做好登记即可。

    你也就成为大明的小地主了。

    这个时候便是地多人少,谁有本事能开荒,谁占的田地就多,原始股就高。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去西北边境种地,好,你开垦出来的土地,大明朝永远不收你的赋税。

    于是大批量的人前往陕西三边数千里绵延开荒,就为了不用上税。

    但是有着极大的风险,那就是要时刻防备蒙古人前来烧杀抢掠。

    当然你是比不过老朱大手一挥赐给勋贵们的土地拥有数。

    只不过随着朱元璋干掉蓝玉后,出现大批勋贵主动退田以表自己忠心的事情。

    上元县不仅有民田,还有不少的官田。

    比如给王布犁划分的田地,以及两宋金元遗留下来的官田。

    这些几乎都是元朝皇帝赐给内附的维吾尔上层人物、府衙、驿站等等前朝的熟田,全都归了大明所有。

    朱元璋也并没有把这些官田都赐下去。

    毕竟这些田都是上好的田地,全都是入国库的。

    现如今朱元璋还没有制定各个阶层采取优免赋税政策的昏招呢。

    对于地少的贫民没有规定起征点,另外又给达官显贵们田赋优免权。

    如此一来,便是大明田赋制度败坏的加速剂。

    没有功名的庶民地主,为了逃避田赋,往往将土地寄予贵族缙绅名下,从而造成田籍的混乱。

    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大明后期都收不到赋税。

    王布犁骑着小黑子在乡间溜达,秋粮皆是以米(皮谷)为主,周遭百姓其实受灾并不严重,不像城内容易发生内涝。

    勤劳的百姓冒着雨都在田里排水,免得家里没了收成。

    如今这群人听着王布犁念着皇帝的布告,说是不感激那是假的。

    这下子家里的粮食多了,还能把“降价”的宝钞当做赋税交给官府,怎么想他们都是占了皇帝的大便宜啊!

    王布犁听着百姓们对朱元璋的歌功颂德声音,其实蛮单调的,因为他们也想不出太多的词来。

    总之朱皇帝现在是个好皇帝了。

    毕竟夏粮没收,秋粮又让他们占了大便宜。

    可除了夏秋两税之外,百姓还要承担另外一项赋税,那就是草料。

    这是必须要交的。

    毕竟老朱已经准备好要去干吐蕃残部了,人吃的粮食充足,战马吃的也不能少。

    草主要是稻草。

    料主要是黄豆、黑豆,都是用来供应官府和军队饲养牲畜和战马的。

    应天宁国等六府(距离南京较近),各输草料,每重租田一顷十六束,轻租田加倍。

    所以连王布犁的小黑子都是吃的官家草料,用不着自己另外出钱供养马匹。

    王布犁看着远处的流过的河水,用不了多久这里也该繁忙起来了。

    京师皇室、官僚、士卒消费的粮食,绝大部分来自南直隶各府并浙江、江西、湖广等地,为了避免农民送粮皆是耗费在路上,全都走水路。

    尤其是南京周遭,老朱盖了大批粮仓用来存粮。

    洪武永乐两朝,大明同蒙古人之间半个世纪的战争,便经常从这里拿粮食调到边军。

    朱棣二征瓦剌的时候,调动了超过二十万民夫,三十万头驴,运了接近四十万石粮食前往塞外,支撑战争。

    王布犁轻磕马肚,摸了摸跟着自己吃皇粮的大黑马。

    老朱前期为了支撑辽东战事,是想要用海路的运粮的,从南京这里到直沽(天津,朱棣成功后改名),结果遇到风暴,船只到了镇江就回来了。

    老朱也不死心,又派人运粮,结果这次遇到风暴,船翻了四十余艘,死了近千人,这才彻底放弃海运,转而想要漕运。

    但是济宁北边南旺地势较高,北注的水不流,反而形成倒灌,南旺一带冬春季经常没水,运河无法畅通。

    只能水路都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于京杭大运河的事,王布犁并不清楚还需查一查。

    但是海运想要不遇到风暴,那不得选时间吗?

    如此才能有效避免船只覆灭。

    但目前而言,大明高层好像没有多少人懂这个

第229章 229收税是头等大事(3/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